time_phone
来电咨询
微信

您的位置: 聚美网 > 百科 > 青光眼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12 07:01:01

阅读: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病因研究上,尽管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已知一些因素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并将其称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如下:

  1.年龄 随年龄的增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明显增加。

  2.种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有较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以黑色人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高,原因可能与黑人的视神经组织结构与其他人种不同有关。

  3.家族遗传史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显示出明显的遗传倾向,但其具体的遗传模式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属于多基因遗传。因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家族遗传史被认为是显著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阳性家族史发生率较高,而其直系亲属的发病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关于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规律,现代遗传学,尤其是药理遗传学——激素调节基因与免疫遗传学HLA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多因子遗传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光眼的三个测量参数——眼压、C值及C/D比率,均属于数量性状。数量性状通常由多对基因共同决定。因此,开角型青光眼可以被视为一种多因子遗传病。

  4.近视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也高于正常人群,原因可能与高度近视患者眼轴拉长使巩膜和视神经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其对眼压的耐受性和抵抗力降低有关。

  5.皮质类固醇的敏感性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对皮质类固醇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与正常人群中对皮质类固醇试验的高敏感反应发生率仅为4%~6%相比,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高敏感反应率几乎达到了完全。尽管皮质类固醇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能够影响小梁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代谢过程。

  6.心血管系统的异常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血流动力学或生命液流变学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心或脑血管卒中病史、周围血管病、高黏血症、视膜中央静脉阻塞等,原因可能与影响视盘的生命液灌注有关。

  (二)发病机制

  在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时,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房水的流出阻力增加。然而,导致房水流出受阻的具体位置和机制仍不够明确。以往的研究多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认为房水流出障碍源于虹膜角膜角的房水流出通道发生病理性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小梁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退化、小梁内皮细胞的增生与水肿、内皮细胞的减少、小梁细胞外出现斑块状物质和胶原的积聚、小梁的增厚以及小梁间隙的变窄或消失,Schlemm管内皮细胞内的吞饮大泡减少,Schlemm管的塌陷、狭窄或闭合,集合管的变性及管腔的狭窄等。然而,上述结果都是基于小梁的组织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获得的,受到取材和制片技术的限制。此外,有研究者指出,这些所谓的病理改变也可能在非青光眼的正常老年人中观察到。因此,目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尚未能完全阐明青光眼眼压升高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通过对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免疫学等多种研究手段,科学家们对小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代谢过程、药物对其功能的影响、细胞外基质、细胞收缩骨架、细胞膜受体以及皮质类固醇的代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了更齐全的认识。目前的观点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与小梁细胞的形态及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这些异常导致房水排出受阻,进而引起眼压升高。其具体机制包括:①小梁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如黏多糖、胶原蛋白、非胶原糖蛋白、弹性蛋白及生物素等),导致小梁眼变得狭窄和塌陷;②小梁细胞内部的细胞收缩骨架成分及其含量的异常(包括微丝、微管和中等纤维,其中肌动蛋白丝的显著减少),使得小梁细胞的收缩能力降低,导致小梁细胞间的眼变得更小或变得僵硬,从而妨碍房水的正常排出,增加眼压。此外,组织纤溶系统、前列腺素及皮质类固醇的代谢异常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房水排出系统的功能。相信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将会被逐步揭示和掌握。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在眼压增高时,房角不闭塞的,仍然是开放状态。房水与小梁表面虽能充分接触,但房水不能排出,而使眼压增高。眼压增高原因可能由于下列几情况:

  1、小梁组织的变异:小梁组织硬化,变性,眼缩小,小梁板层变为不规则甚至遭受破坏,内皮细胞增大,胶原纤维变性,弹力纤维退变,小梁状结构间隙变窄。

  2、施莱姆管及其输出管或外集液管的排液功能减退。

  3、静脉压增高:血管动脉神经不稳定,周期性交感神经紧张,毛细管静脉压上升,上巩膜静脉压升高,致房水排出困难。

眼科

点评

看看其他人的评价(0)

Copyright © 2025 聚美网. All rights reserved.